石川カオリのブログ

NTHU ESS 大学生 ✈ 阪大工学部留学生(2015/09~2016/08)

核電廠近況

  2011.3.11東日本大震災正值五週年的現在,災後重建工作仍在持續進行中。今天要和大家分享、整理的日本新聞是最近一個月的日本核電廠動態。以下分成關東和關西兩個部分介紹:關東的主題圍繞在福島第一核電廠氫爆之後,最近的相關近況;關西則是關西電力公司的高浜核電廠(福井縣)和地方政府(滋賀縣)的裁決。

  另外,日本將於今年四月正式實施「電力自由化」。目前日本和台灣一樣,一個地區有一個主要的電力公司負責痊域的電力輸送(台灣只有台電一家公司,日本關東地區是東京電力公司,關西則是關西電力公司……),而「電力自由化」是指大家可以自行選擇喜好的電力發電來源,不同的發電來源價格會有所不同。關於電力自由化的介紹,或許會等正式實施之後再和大家分享整個運作機制,和實務運作之後的各地回響。

Read more

社會移動

  2014年造成日本轟動「2040年日本全國可能有896個地方自治體即將成為『消滅可能性都市』」的話題,隨著2015年地方自治體的人口資料統計出爐後(每五年統計一次),現在的日本人口移動情況又是如何呢?(註:「消滅可能性都市」是以2040預測人口組成,年輕女性的人口佔半數以下的市區町村(基礎自治體)作為評價依據)

  以下是依據日本總務省統計局2016/1/29公開的2015年「住民基本台帳移動報告」(人口移動情況)結果分析。

 

Read more

二月號:在關西節分當然要吃惠方卷啊!

【二月號:在關西節分當然要吃惠方卷啊!】駐日小編

農曆春節代表著新的一年、春天的開始,日本雖然過的是西曆,最重視季節感的日本人當然也有象徵春天來臨的節日啦!或許大家多少都有聽說過「福在內鬼在外」的撒豆子活動,這一天正式的名稱叫做:「節分」(季節的分界點),而豆子的日文正好和「魔滅」一樣,所以向鬼撒豆子也是一種除舊佈新的概念呢!

其實「節分」還有另一個活動:在正午的時候朝著當年度的「惠方」方向(今年的惠方是南南東)邊許願邊吃「惠方卷」(其實就是沒有切過的太卷),而這個活動最初也是從關西地區發跡,最近(感謝商人的行銷)才成為全日本的活動。

在這裡要和大家分享兩個和惠方卷有關的小活動:「女大學生吃惠方卷競賽」(女子大生、巻き寿司早食いコンテスト)和「千人一起吃惠方卷@大阪天滿宮」(福を呼び込め!1000人巻き寿司丸かぶりイベント)。兩者同樣由「大阪海苔協同組合」舉辦的活動,今年已經邁入第十五年了,而活動當天在會場的營利所得將會全數捐給社福添購新輪椅。

「育休議員」或許毀了男生也有責任請育嬰假的好印象

  日文的「育休」是「育嬰假」的意思。政界少見的議員夫妻檔宮崎謙介和金子恵美夫婦(都是自民黨眾議員,宮崎謙介是京都三區、金子恵美是新潟四區的議員),兩人於2015年2月結婚,長子預產期於次年二月上旬。2015年12月23日宮崎議員對外發表《育休宣言》:希望請1~2個月的育嬰假(金子議員的育嬰假為三個月),以「生孩子是兩個人的大事,男性也需要參與『育兒』過程」為由,希望能藉開創議員先例,進而改變大眾對於育嬰假的想法。[1]

Read more

突然讓日本人意識到「食品廢棄」危機的惠方卷

  農曆春節代表著新的一年、春天的開始,日本雖然過的是西曆,最重視季節感的日本人當然也有象徵春天來臨的節日囉!或許大家多少都有聽說過「福在內鬼在外」的撒豆子活動,這一天正式的名稱叫做:「節分」(季節的分界點,二月三號),而豆子的日文正好和「魔滅」一樣,所以向鬼撒豆子也是一種除舊佈新的概念呢!其實「節分」還有另一個活動:在正午的時候朝著當年度的「惠方」方向(今年的惠方是南南東)邊許願邊吃「惠方卷」(其實就是沒有切過的太卷)。原先只有關西地區才有的惠方卷,感謝商人的行銷(1998日本的7-11超商開始全國販售惠方卷,緊接著各大超商也搶攻節分的惠方卷商場)才成為全日本共同的風俗習慣(就和台灣的中秋節要烤肉有異曲同工之妙)。

Read more

妳聽過「納稅給家鄉」(ふるさと納稅)嗎?

【妳聽過「納稅給家鄉」(ふるさと納稅)嗎?】駐日小編

日本從2008年開始實施的「納稅給家鄉」又能為「家鄉」帶來多少希望?

這次要和大家分享的內容是阪大工作坊「納稅給家鄉與社區振興」。

 

  日本人的住民稅(所得稅)交給最高層級的地方政府(都道府縣),全民健保卻又是第二層級的地方政府(縣轄市)各自設計健保體制。都市化讓越來越多人選擇離鄉背井來到大城市求學、工作,稅收也自然進了現居地的地方政府口袋中,反而照顧了自己接近二十年的家鄉不但面臨年輕勞動人口減少的危機,連稅收都減少了。為了要平衡這種城鄉差距的稅收問題,日本總務省在2008新增了「納稅給家鄉」的選項,而這項政策至少會持續十年以上(至於十年後會不會有所改變,就請拭目以待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