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川カオリのブログ

NTHU ESS 大学生 ✈ 阪大工学部留学生(2015/09~2016/08)

奈良國立博物館正倉院展

11/3是日本的「文化の日」,國定假日全國放假一天。也因為這樣,最近是各大學的文化祭(有點像校慶園遊會的感覺,不是真的校慶)、很多博物館或是展覽、活動也都會在這幾天舉辦,像是:神戶的鳥人大賽(自製人力飛行載具,比看誰飛得遠的活動)、奈良平城京天平祭...... 等。

重點,為了推廣傳統文化(有點存疑),日本的國立博物館(九州、京都、奈良)會分別訂在不同天作為「留學生日」,只要留學生帶著學生證,默默地拿給受付看(不用買票的意思)就可以免費入場。
今天(2015/11/1)就是奈良國立博物館的留學生日。 

因為今天是星期天,入場的人潮真的很多(如果是用排遊樂設施的速度的話,這樣要排個半小時),不過隊伍前告示牌是寫著入場只需要十分鐘就是了。

再加上留學生日其實是「秘密活動」,找不到我到底改從哪裡入場,鼓起勇氣問了排隊「買票」前的警衛,沒想到真的就像萬聖節偷偷和工人說 treat or trick 都會有糖果一樣,他立刻打開了當日券入場的閘門讓我進去(這是不用繞一小圈,可以直接到個人排隊入場隊伍最後面的捷徑)
 
正倉院展
正倉院原先是,東大寺的寶物庫,裡頭保存著天皇奉獻的珍寶、祭祀用的禮器和經文。正倉院的網站哩,其實已經將所以文物都數位建檔了,可以直接看到照片或搜尋!
這次是第67回的正倉院展,共展出63件。每一次展出的文物也會有些不同,這次也有17件初登場的文物。即使是再出場的寶物,也會註明這段時間的研究又新發現了什麼。
正倉院內部分成北、中、南倉三部份,每一件展品都會特別註明原先是存放在哪區。距離平安時代也1300年了,當年保存文物的技術當然不像現在懂得抽真空避免氧化,雖然放在重要倉庫裡(這樣形容好像比較厲害)不會照射到日光,但不忍說蠻多件其實褪色的很嚴重。
 
奈良國立博物館
一樓是入口(受付)、導覽耳機租借和週邊商品販賣部、邊看風景邊喝茶吃點心的地方,展區都在二樓。
二樓還有規劃成兩個展區,第一展區的文物比較怕光害,所以空間色調比較暗、只打微微的黃光;第二展區的範圍是第一展區的兩倍,雖然換成了白光,但還是不會像美術館那樣明亮(基本上內部主色調是黑色的)。在兩個展區之間和第二展區中段迴轉的部份,有提供座椅讓民眾休息。
如果是較大型、可以從四面八方觀賞的,就會以四面玻璃櫃放在走道中央;反之就是在四周牆上。
走道很寬闊,即使有一部分人擠在四周櫥窗、一部分人擠在走道中央的展示櫃前,都還是可以走動。(中央展櫃和四周櫥窗間的距離是兩個人手張開,約兩公尺寬)
如果那項文物有個盒子,兩個會一起展示;如果是同樣性質但材質不同的物品也會擺在一起。
 
日英對照
在台灣,同一段話的中英對照一定都是橫書,然後中文在上、英文緊接在後;可是這裡,從頭到尾日文都是直書(英文當然只有橫書),而且日文英文會分開在同一件文物的兩側。一項文物的說明都在五十字左右,高度會剛好在不會被擋住、頭又不用抬很高的位置(底邊大概在從地面往上170公分的地方),而且都有打(不會反光的)光!(如果是在四周櫥窗裡,當然就直接是櫥窗裡的光,但中央展櫃的文字說明,是中間有LED夾層的!)
為什麼一定要是橫書?是因為由右到左的橫書,只要動線也是逆時針的設計,就可以讓民眾隨著文字的方向由右而左慢慢往前移動,而英文版說明一定在文物的左側(也就是說,大家一定是先看到日文說明,然後有英文需求的參觀者會在末端慢慢看。(真心覺得看英文要比較久,因為很多名詞音譯成英文根本不知道那是什麼啊)
不過說到英文註釋,有需求的人也不太多啦,如果是在走到中央展示櫃的英文註釋,一定都沒有打光,而且看得到英文註釋的那面一定只能看到文物的背面(例如面具的頭頂)。以及中央展示櫃為了要讓四方的人都能看到註釋,所以文物正面可以看到前玻璃和後玻璃各一片日文註釋,但是走到另一面會變成一片日文、一片英文。考量到日文和英文需求性的不同...... 嗯可以理解的XD
 
為了要講求「整體感」,所以台灣現在已經很少出現直書,或者說即使是直書,篇幅橫跨的高低差太大,脖子一定要一直上下上下的擺動(單行文字量太多,總篇幅太長),完全不方便閱讀。但這樣就一定會導致先到的人站在文字前面擋住後來的人,然後先到的右一定會等到她看完才能移動(因為她一定是站在一個最方便左右看完的中心點),就會塞車。
這是我第一次覺得,原來直書有這樣好處,先到的人看完一行慢慢往左移動,自己更方便看、又不會影響到後面的人。
 
毛、書法、圖騰
前面有提到,如果是再度登場的文物,會特別說明這段時間的發現。這次在第二展區有一塊主題是「毛」。
什麼「毛」?不只是確認出各種面具上、毛筆上、毛毯上...... 的毛是什麼動物的毛,然後毛毯還可以從上面有的種子(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判定是從西域來的,這我可以理解。
但是研究完毛筆上的毛是什麼動物的毛還不夠,他們居然開始研究起書卷上的文字,標題是用什麼毛的筆寫的、內文是用什麼毛的筆寫的、註記是用什麼毛的筆寫的。我看得出來這是大小筆的差別,但是他們分別是什麼動物的毛筆,這可能是短期內的我不覺得會非常想知道的豆知識。
 
提到書法,展品除了經文還有記帳本、廢紙回收拿來練草書的卷軸(沒錯,真的有一個說明是強調有個人在這張紙上寫了超多遍《七夕》短歌,推測是在練草書),這些對我來說可能不是很驚奇,當然即使上面都是繁體字還是很難看懂(就像打開四書五經上面都是文言文和古人用法一樣),但是我訝異的是
除了這份文件的主題和功用是什麼外,內文底下都附上小小的註釋,告訴這些看不懂古文的現代人們,這段大綱是什麼、為什麼當時會出現這段敘述的背景、記帳本那些是年度分界...... 我覺得這比提供整份文件的現代化翻譯好多了,因為她直接告訴你這個東西要看的是什麼、要怎麼看。
 
再一次如前述,沒有鏽蝕但其實滿多物件退色的很嚴重。對於雕花來說還好(居然有石刻的橫笛和尺八!),但那個時代也許雕刻的工藝還不能到很細緻,比較多彩繪的裝飾,除了漆器外,真的是眼力要很好(可能因為光線也暗)才看得出是什麼 pattern。這時候就會很細心地在文物附近的牆上有個用現代攝影技術超高解析度的放大版(色調有稍微調整過,但不是模擬復原圖),告訴你他畫的是什麼,怎麼個上色法。
 
後記
文化の日原先是明治天皇的生日,本來天皇的生日就是國定假日,明治天皇駕崩後為了要留下這天作紀念,而訂為文化の日,所以是少數沒有被 Happy Monday 還是固定日期的國定假日。
因為文化の日的留學生日,所以算是第一次進到日本博物館看特展(而不是觀光景點的長期展),老實說我不知道這些特展的內容是否可以讓留學生更了解日本「文化」。我也不會抱持著部份「華人」,一心想著「噢這東西我們也有」「哼妳們這也算是寶物」這種態度。或許相較於「其他外國留學生」來說,確實這些東西對我不會很驚訝,「哇這好酷」「這好漂亮好精緻」這樣的感覺,唐代的東西和近代的文物當然會有差。
不過確實因為來了一趟博物館,而看到很多我沒有注意過的事:怎麼展示可以更好,以及日本人真的很熱衷於看這類型的展覽。我不知道這是「正倉院」的吸引力,還是「文化の日」的力量,如果是前者那她也展了67回還是很快就破10萬人次(我沒看錯的話),超猛。
是說我繞了一圈販賣部,真的都是超日式而且超實用的週邊商品耶!而且還有只要 ¥500 就可以邊看奈良公園景色,邊吃茶點喝抹茶的區域也太酷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