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川カオリのブログ

NTHU ESS 大学生 ✈ 阪大工学部留学生(2015/09~2016/08)

九月號:語言,從日本外來語來看日本人的外語發音還有對舶來品的吸引力

 

[重大公告]為了粉專的將來,我們要轉型囉!!! ❶ 粉專的分類已經換成「個人部落格」,以後的題材不只和食店家分享囉!還有哪些內容敬請期待:) ❷ 粉專上的貼文篇幅較短,更多文章請到...

Posted by 石川カオリ的和食吃吃吃 on Friday, September 11, 2015

從這個月開始為期一年,在「清華大學諮商中心」粉絲專頁會有系列專欄

語言,從日本外來語來看日本人的外語發音還有對舶來品的吸引力

全文會在粉專發布當天,同時刊載在這個部落格喔:)

----------- 內文分隔線 -----------

哈囉!大家好!我是諮商中心粉專特輯的駐外地小編石川:)
這個學年度我到日本大阪的大阪大學(沒錯,學校全名就只有簡短的四個字而已!)工學院交換一學年,接下來的一年裡會有一個月一次的專欄,和大家介紹我所看到的日本是什麼樣的地方。
第一篇,就從「日文」開始來認識日本吧!
では、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請多多指教)

日本的英文都不好?
  不只是在現代,從以前開始「第二外語」就時常是和「外地人」溝通用的必備條件。就好像在現代大家公認英文是全球共同的語言,所以當需要和一個無法用中文溝通的外地人說話時,就會自然而然像轉電視遙控器一樣切換成副聲道。對於一個非母語系國家的人要學習外來語時,很容易會受到自己母語的影響,進而使得自己的外語發音就是「和當地人不一樣」。用外來語來形容好像距離我們很遙遠,其實,這就和「台灣國語」的道理是相通的:因為受了閩南語發音的影響,對於幼時先學閩南語、長大後才學會「國語」的人來說,這個腔調已經不是自己「想不想改」的問題了。

   那說到帶有異國語調的英文,多數台灣人心中閃過的念頭可能都是:印度口音、新加坡式 Singlish,還有日本風格的發音方式。

  整個東亞地區,也就是廣義的儒家文化圈,「筆試」這件事情對我們來說就像一塊小蛋糕一樣輕鬆簡單!單看筆試成績,我不覺得日本人的英文程度差到哪裡,但說到口說,對於不少台灣人來說也是很大的挑戰,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日文假名
  日文雖然也有「漢字」,但漢字的存在主要適用於理解詞彙的意思。和中文一樣同音詞彙太多,為了要方便辨識這個詞彙的意思,以及快速看出整個句子的結構[註一],漢字自今仍在日本的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雖然日常生活中的漢字比率有下降的趨勢*1
  「假名」是日文當中的拼音文字,但假名的存在不像中文的注音符號一般,只有在查字典或者是打字時會用到而已。假名除了有拼音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在日文語句上擔任著介係詞、助詞、助動詞、嘆詞...... 的角色,所以在日文語句的閱讀上,可以快速地藉由漢字和假名之間的排列,看出每個詞彙的詞性和詞彙之間的斷句方式[這是註一]。
  假名一共有兩種:平假名和片假名,日文五十音(其實假名數量並不是剛好五十個)分別各有一整組。在視覺上平假名的線條比較圓弧,像行書一般具有流動感;片假名比較方正,像楷書一樣一筆一畫有稜有角。在古代(明治維新以前),平假名是女生、一般社會大眾日常生活中在使用的;但片假名只有書生,換句話說也就是男生,才會學習其書寫方式。大航海時代來臨,有越來越多「洋人的東西」來到日本,而這些「洋物」雖然有西方名字,但寫成拉丁文字對方未必看得懂,更不用說是有沒有辦法唸出來了,於是乎「本來不存在於日本的新玩意」名稱都以片假名拼出接近的唸法,一直到今天。
  翻開日文五十音表,仔細看假名的羅馬拼音會發現:

  1. 每一直行的母音都是相同的,從左到右依序會是:[a],[i],[u],[e],[o]
  2. 從第二列開始,每一列在母音前面的子音都是相同的,依序是:[k],[s],[t],[n],[h],[m],[y],[r],[w]*2
  3. 即使加上表外的拗音(由兩個假名合併而成,有點像聲韻學當中「介音(ㄧㄨㄩ)和韻母」的組合),所有假名的羅馬拼音一定是五個母音結尾。

因為太重要了所以再說一次:「所有假名的羅馬拼音一定是五個母音結尾」。
  這個問題就會衍伸到,在英文當中,絕大多數的英文單字幾乎都是「子音+母音+子音」的組合。沒錯!對於日本人來說,要發出緊接在母音後面的子音很困難!所以在使用假名拼出外文單字,或者是便於發音,日本人會自動在結尾加上一個母音,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英文。舉例來說,stop 這個單字聽起來就會像「stopu」;start 可能就會變成「starto」的感覺。

  接著,因為在五十音裡所包含的子音不多(加上濁音和半濁音還有 [d], [p], [b] ......),有些拉丁語系中常見的聲母,日本人也是發不出來的!特別像是 [v] 這個音!遇到這個時候,日本人就像反射動作ㄧ般,會很熟練的把 [v] 發成 [b] 的音。

バニラアイスクリーム

 

  小時候到日本家族旅遊,那時候我還不會認五十音,剛學日文的表姊帶著我和我妹一起去買冰淇淋。日本的冰淇淋店在外面一定會有甜筒造型的燈飾擺在門外,這是全世界小朋友共同的語言,但是口味的選擇上就出現麻煩了。印象很深刻門簾上有三張海報,從右到左前兩張都不是問題,底圖和冰淇淋的顏色一看就知道是草莓和巧克力,而第一張背景是帶有南洋風情的沙灘、海岸、椰子樹和沙灘椅,冰淇淋的顏色是偏黃的米白色,表姊說上面印著「バニラ」(讀音:ba-ni-ra)。「バニラ」?看海報背景的感覺,難道バニラ是 banana 的意思嗎?可是為什麼 banana 會變成 ba-ni-ra呢?最後我們決定三種口味各點一種吃看看,吃一口,覺得「嗯~好熟悉」,再吃一口,是 vanilla 啦!
  這是一個讓我深刻記得,以後猜不出這個單子是什麼,就把 [b] 換成 [v] 吧!的小故事。

  也因為這樣(這些外來語早就以日語發音的形式存在於日本人的生活當中,以及發音的組合方式),所以很少日本人一接觸外語就能和朗讀字典一般發音很標準(但我確實也認識不少只聽聲音就是個西方外國人的日本人),再加上「外國人」也常以日本人的英文發音當作開玩笑的對象,使得多數的日本人都對於學習英文感到恐懼,進而連帶的影響往後在學習上的困難。

外來語
  日本孝德天皇大化革新(時間相當於中國的唐朝)前後,大量的中華文化(特別是佛教的部分)傳入日本,漢字也是在這個時期傳入。有不少東西原先就有「日文名字」,在這個時期開始逐漸改成「接近中文的念法」,像是:白蘿蔔,日文漢字寫作「大根」,原先念作「おおね」(oo-ne),後來改成和中文比較接近的「だいこん」(ta-i-kon)*3。對於台灣人來說,要辨別「和語」(漢字的念法和中文差很多)和「漢語」(漢字的念法很接近這個字的中文讀音)絕對不難,只要唸唸看就知道了。
  在日文當中,因為說話的對象,或者是因為對事物抱持一種感恩的心,會在名詞前面加上「御」(較常用平假名表示)。此時,這個名詞是和語或漢語,就會對應到「御」不同的讀音:「お」(o)是和語、「ご」(go)是漢語。說到這裡,只是要強調從日文也可以看得出,日本確實是一個一但下定決心要接受對方文化,就會在某種程度上變更得很徹底。至少在台灣,一個東西如果有兩個名稱(例如:芭樂和番石榴、地瓜和番薯、花生和土豆......),兩種念法都是台灣人自己取的,而非其中一種是外語音譯。

和製漢語與和製英語
  所謂的「和製漢語」是指:讀音上雖然和中文很像,但是這個詞最初不是中文、或者說在中文裡並非這個意思,而是日本人自己用漢字創出來的詞彙;而「和製英語」則是:日本人音譯外文(不限英文)或將兩個外文單字的音譯結合再一起,所形成的新詞彙,以片假名表示,有時為了要精簡單字的長度,可能只取英文單字的一部分而已。
  和製漢語的例子像是:「葉書」(明信片)、「切手」(郵票)、「硝子」(玻璃)...... 這種就屬於無法從日文漢字直接看出對應的中文意思,但像是「科学」、「社会」、「経済」、「調査」...... 這類近代才產生的詞彙,或許是日文先創出來才傳進中文的也說不定。
  和製英語的案例,我最喜歡的像是:エアコン(air-conditioner)、コンビニ(convenience store)、シュークリーム(泡芙的法文,Chou à la crème)等等,雖然第一次聽到一定會覺得˙「這到底是什麼?」,但習慣之後,其實我自己很喜歡這些和製英文才會出現的,為了更接近原文念法,在一個詞當中同時長音、短音交錯的感覺。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日譯外文的加長和省略
  從上述和製漢語、和製英語的例子,對於交換生或留學生來說,最能感同身受的就是選課了!在清大,大部分的課本都是「原文書」,但在日本,十二年國民教育、甚至到了大學,課本打開來都還是日文。將專有名詞翻譯成「和製漢語」或是「和製英語」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當然,外國人名的部分也和台灣一樣會幫他們取個音譯的名字。
  以清大工學院和原科院必修的「工程數學」來說,工數二的內容是向量分析,日文課名就叫做「ベクトラ解析」。「分析」和「解析」的差別不會影響台灣人語意的理解,問題是「ベクトラ」(be-ku-to-ra),向量的英文是「vector」,於是乎按照前述日本人「無法發出母音後的子音」還有「v的音」,vector 也就變成ベクトラ了。
  那麼,只要抓準這幾個和製英文的法則,就可以攻無不克了嗎?再一個例子:電資院常見的必修課《電子學》(electronics, [ ɪˌlekˈtrɑ:nɪks ]),它的日文課名「エレクトロニクス」(以KK音標表示為 [ ɛ lɛ kʊ to no lɪ kʊ s ])。當初在翻譯這個詞彙的人可能沒有想到 elec- 應該要念作 [ ɪˌlek ],看到 e 和 le 表示很開心,日文五十音裡面正好和兩個假名的羅馬拼音一樣耶!*4就變成了這種,即便自以為神機妙算、已經掌握好日本人的造詞原則了,還是會有不少生活當中的小樂趣產生。

  引用《SENSE》雜誌官方粉絲專頁 2015/7/24 的貼文:(Sense - 為何月台叫「月」台? 張維中在SENSE... | Facebook

張維中在SENSE NO.40的專欄以「月台與陽台」為題,寫了這篇有趣內容。他說,古代房屋的正廳入口,通往樓梯處常建有露天平台,適合登台賞月,是最早「月台」一詞的起源。又說是古代驛站的卸貨處,常建有形如弦月狀的高台,故日後衍伸用到了火車站。
至於日文中的月台則直接使用外來語,音譯英文Platform變成片假名來用。但荒謬的是他們不擅長發form的音,遂尾音多數唸成同home的發音。甚至更直接以home的片假名略稱月台,應把月台變成了家。

 前年和家人到東京自助旅遊,在月台我也問了表姊(沒錯就是前面香草冰淇淋的那位)這個問題:為什麼日本月台會叫做「ホーム」?難道是出自於一種,希望讓剛下班的上班族一出地鐵站,就能感受到家的溫暖嗎?謎底已經揭曉了。


クロワッサン鯛焼き
  再附上最後一則小故事。「クロワッサン鯛焼き」是一、兩年前日本很熱門的點心,中文直譯應該是「可頌鯛魚燒」,近期有業者引進翻作「鯛可頌」,這是一種具有鯛魚燒的外觀和內餡,表皮卻帶有可頌麵包層次感的小點心。
  我第一次見到它是在一年前,當時已經在日本念書的高中好友帶我去的。因為可頌麵包的日文「クロワッサン」的音節長度、還有念起來的感覺實在相差甚遠,只知道這是一種麵包的種類,卻怎麼也想不起來它到底是誰!最後只好出動 yahoo! JAPAN 大神來幫忙。當時也找了 Google Translation 來唸看看可頌麵包的原文「croissant」,那時我聽到的音有點像是「誇啊桑」的感覺,心想「嗯!終於找到了日文音譯比中文音譯要好的單字了!『誇啊桑』變成『可頌』之間好像省略了不少東西,不忍說『可頌』聽起來好吃多了!」。
  上個月和剛從紐約回來的朋友用餐,看到菜單上有可頌麵包便很興奮的分享這個故事,結果她和我說「croissant」是法文字,在美國的念法和法文一樣是「可頌」,念法真的就是「可頌」!可能有人和 Google Translation 客訴過吧,現在 Google Translation 的念法是對的了。於是乎我的クロワッサン鯛焼き,就和エレクトロニクス一樣,變成日文翻譯家沒有先查過單字念法就照字母直譯的失敗例子了......

https://instagram.com/p/6rsl0yCgbX/

#クロワッサン鯛焼き #可頌鯛魚燒-第一次吃到クロワッサン鯛焼き是在筑波的築地銀章魚,這個在日本也流行快兩年了最近築地銀章魚的台灣分公司也在旗下「銀咖哩」開賣。比起銀章魚的クロワッサン鯛焼き(銀のあん),這家台灣的「鯛可頌」甜度我比較喜歡,大概就是飲料三分糖、還可以吃得出紅豆原味的感覺。(銀章魚的クロワッサン鯛焼き表面上灑太多冰糖還都沒有融化,比起增添風味、倒是多了一分甜膩感)不確定這是不是oven coffee和鯛可頌合作、還是同一個品牌(觀察中) -是說翻成 #鯛可頌 我覺得沒有很到位耶,剛才在想是要「可頌鯛魚燒」還是「#鯛魚燒可頌」,兩者的特質沒有說誰比較強烈,就很難決定先後順序(皺眉)不過我還是會只用 クロワッサン鯛焼き 就是了XD


日本人眼中的東亞日文熱
  在最後要分享的內容好像有點突兀,其實近幾年在日本也很流行學習第二外語,特別是中文(理由可想而知)。雖然日本坊間的參考書籍或電視台的中文教學節目,講的都是一口標準的普通話,但事實上,是有一定比例的日本人特地選擇台灣人開的補習班,或來台灣學中文的喔!(特地來學繁體字)
  之前和來台灣旅遊的日本人聊天時,多數人都會提到「台灣的街道上處處可見日文字,覺得很熟悉」(但含在嘴裡的話是:用法很奇怪,感覺很像刻意要加上日文假名的感覺),還有對於像是「甘巴茶」這種,將日文「頑張って」用中文拼出來並成為一種廣泛使用的流行語十分很有興趣。
  我呢!則期待著下一次和「趣味程度總是不會讓我失望」和製英語的相會吧!

落落長的第一篇就這樣結束了,請大家給點 feedback 好讓這個專欄持續下去,謝謝認真看完的每一個妳和你!

つづく。

*1:除了年輕一代的日本人,對於筆劃太多的漢字越來越不熟悉(於是乎改以假名替代),有些詞原先日文當中就有,為了注入一股新生命力,也逐漸改為用平假名拼音的形式。例如:
門,日文漢字寫成「戶」,但是搭過日本電車如果有注意過跑馬燈的話,「列車門即將開啟/關閉」的門,是寫成「ドア」(Door)。
雖然「戶」應該說不上是筆劃多的漢字,但換成外文的唸法,或許就瞬間新潮許多吧!

*2:最後一列可能只有「wa」和「o」,有些版本會把「wo」省略只寫成「o」,這和讀音有關。

*3:見中文版維基百科〈和製漢語〉條目

*4:「レ」正確的羅馬拼音應該是 re,但聽起來很像